根據調查,新創事業的數目通常會在嚴重不景氣後的一年大增。「雖然,創業愈來愈容易,但生存卻愈益困難,創業家面對的是全球性競爭,」元智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林耀欽說。

    即便只在台灣創業,也不該只看在地市場,「要以世界觀點來思考事業,網路太發達了,今天你有什麼新點子,其他人明天如法炮製,」徐大麟說。因此,新時代的創 業家除了創業家精神、核心技術、執行力、資金等創業必要條件之外,還需要具備「PILOT」五大能力,才能因應快速變動的競爭環境。

「P」latform:建立平台的能力

    「台灣創業家要把自己當成平台,各種創新在此融合,」美國華晶創投執行合夥人曾煥哲舉例,台灣很適合發展為華人文化創意產業的平台,「有不少創投看好台灣的發展實力,等著好案子出現。」

    前遊戲橘子營運長沈秉文就是以平台思維創業。他在2006年創立「有意思數位人文」的語言學習線上遊戲公司,做法是以台灣為創新平台,結合韓國、中國西安的優勢,透過線上遊戲的角色扮演、情景、任務等設計開發,推出全球第一個結合英語學習與線上遊戲產品,日前榮獲美國新創意創業大賽Horizon Interactive Awards 2009年金牌,「把自己當成整合者,凝聚不同資源去創新。」

「I」nternet:運用網路的能力

    就算不是身處網路或科技產業,也要懂得把網路當工具與通路。知名網路評論家傑夫.賈維斯(Jeff Jarvis)指出,今天最成功的企業懂得運用網路與平台。在美國洛杉磯掀起風潮的流動Kogi 韓式快餐車,就是透過Twitter,傳送快餐車抵達的資訊到顧客手機,人氣指數急速攀升。

    蕭錦薇觀察到因為網路的「快時尚」,產生實體通路追隨網路流行事物的有趣現象,「網路平均1.5到2 個月就換季一次,之前我在逢甲、五分埔看到有店家貼出『JOYCE SHOP(網路超人氣時尚女裝)主打款』。」

「L」istening & Learning:傾聽與學習的能力

    傾聽與學習是孕育創新思維的來源,創業家要有與消費者對話的能力,首先得學會傾聽。同時,要由單一領域的I 型人轉變為兼具學問廣度與專業深度的T 型人,「甚至變成Π、Ⅲ型人的兩棲動物或三棲動物,」盧宏鎰認為,創業家要像建築師,懂工程結構,又懂人文美學,「若自己無法多棲,就找能互補可信任的創業夥伴。」他強調,創業家不能只會用望遠鏡看世界,還要會用放大鏡看細節。

「O」utsouring:善用與管理外包的能力

    創新創企業生存關鍵是速度,加上社會給創業家的資源比以前多,若能充分運用外部資源與外包的力量,事實上,比起大企業,有更大的優勢搶攻利基市場。

   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形容,以前市場競爭是大吃小,「現在是有利基就有一片天,聰明創業家會聚焦核心能力,善用外包,進行創業。」當外包成為趨勢,未來的創業家還要具備管理外包的能力,「其實,管理外包比管理公司更困難。」陳五福說。

「T」eam:籌組與鼓舞團隊的能力

    21 世紀是團隊創業的世紀,對的團隊是創業首要成功關鍵。賴杉桂多年觀察創業成功個案,發現團隊創業成功機率遠高於個人獨立創業。「很多創投都講,他們決定投資與否,最重要是看創業團隊。」林耀欽說。

    李明勳的創業團隊成員大部分為第一次創業的原班人馬,實力堅強的團隊吸引了華碩、智融、鴻海、宏達電等公司與個人投資者。「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、才能互補的創業夥伴,」他說,沒有人是萬能,而且一個人創業非常孤獨,「新創公司很辛苦,就算沒有24 小時,也有18小時都在工作,只能靠團隊支持,」他強調,樂觀是創業家很重要的人格特質之一,「會碰到的挫折實在太多了,所以CEO一定要能正面思考,適時鼓舞士氣。」

    「PILOT」也是飛行員之意,新時代創業家也好比優秀的飛行員,需要歷練兼具速度與彈性的快速反應能力。

創業可以學習

  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,每個國家都應該鼓勵年輕人培養創新與創業的能力,OECD 也把培養創業家精神列為未來公民必備關鍵能力之一,近年,中國將創業課程列為各大管理學院的必修課,目的是培養更多的創業家,不但能成為經濟成長的活水, 還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,降低失業率。

    「台灣教育是為企業、組織輸送人才,不是培養創業家,其實有創業能力就有就業能力,」劉常勇指出,人不會一生下來就齊備創業能力,「創業能力絕對可以學習,沒有那麼難!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琪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