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者文摘
決定,下決定!
我們生活裏無時無刻都在下決定,從小而瑣碎的事,
到改變一生的取捨都是。
自主選擇權事關個人獨立特質,
然而決定下得不好,我們難免悶悶不樂,或是充滿悔恨。
這方面科學研究幫得上忙嗎?
大多數人不清楚決定背後的心理過程,
幸而心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頗有見地,或許有助於大家做出更好的決定。
別擔心後果
不管是選擇買新車或新房子,甚至是該嫁誰、娶誰,
我們的每一項決定幾乎都是在預測未來。
我們想像著自己的取捨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,
而且通常選擇自認為最滿意的決定。
這種「預測結果」的做法有個麻煩,
就是我們其實並不擅長預測未來。
不論是好事、壞事,都慣於高估後果。
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伯特說:
「大多數事件的結果,快樂程度都沒那麼強烈,也比較短暫,
這跟大部分人的想像不同。」
我們預測結果,卻猜得離譜,很大一個原因是想「避免損失」。
這是因為我們相信,損失帶來的傷害,恐怕大於獲得好處的快感。
吉伯特又說,我們為了避免損失而影響取捨,
而一旦真的出現損失,卻發現其實沒有預期中那麼痛苦。
那我們該怎麼辦?
與其鑽牛角尖想像著結果會帶給你什麼感受,
不如去找個曾做過相同抉擇的人,了解他的感受。
然而也別忘了,
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,傷害你或者讓你快樂的程度,或許都沒想像中那麼大。
掙脫成見
你可曾跟人爭論過惱人的問題,譬如政治,結果大感沮喪,
因為你發覺對方只找尋足以佐證自身論點的證據,完全無視任何反方意見?
這就是常見的「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」。
假如我們相信自己是權衡各種替代選項來做決定,
而其實早已有偏愛的觀點,一心想證明自己是對的,這個時候偏見就會製造問題。
要做出最好的決定,就不能只是死抓住已經認定是最好選項的相關事實與數據。
然而大家都承認,這種過程──去找可能證明自己錯判的證據──很痛苦。
心理學家尼克爾森說︰「了解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,或許就夠了;
只要承認有這種偏見存在,而且我們都受到偏見的影響,或許就是件好事。」
專注焦點
我們下決定時有個習慣︰會注意到一些其實無關痛癢的事實與數據。
這種現象叫「定錨效應」(anchoring effect)
我們每次走進商店,看到有貨品掛著「特價優惠」的牌子,就可能落入
定錨效應的陷阱,因為商品原先的標價就給當作定錨,而我們用它來比較
打折後的價格,因此感覺很實惠──其實還是很貴。如何抗拒定錨效應?
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吉洛維奇建議你自訂一個折衷平衡的定錨,
但即使這麼做還是有問題。吉洛維奇說︰
「你不曉得自己受定錨影響的程度有多大,所以很難補得回來。」
找別人來選
我們往往認為自己下決定最開心,但有時候,不論結果如何,下決定的過程
就教人很不開心了。此時,不如放棄選擇權。在一項測驗中,
受測者必須在幾個物件中作取捨,然後報告對選擇結果的滿意程度,
以及下決定時的感受。比起只有單項可以選的人,這些受測者的
滿意程度反而較低,原因在於有得選的人對自己的信心不夠,就算最後選
得不錯,還是不滿意;他們一想到可能沒選到最好的,就覺得有壓力。
你可能覺得比較開心︰「我們往往執著於取捨,認為有得選擇就
可以帶來快樂,其實並不盡然。」
衡量你的情緒
你可能認為情緒是決定的大敵,其實情緒早已整合在取捨的過程當中。當你準備
打定主意的時候,就是情緒中心便會處於活躍狀態。或許是
大腦貯存過去的情緒記憶,而我們憑那些資訊來做出現在的決定。
然而,任憑情緒主導去下決定,卻會嚴重影響結果。
發怒的消費者更容易人家拿什麼出來就買什麼,而不考慮其他選項。
所以情緒發作時,最好不要做重大決定。
率性而為
大家總是認為理想的決定,得多花些時間才能做出,但有時候直覺式的抉擇
也一樣好。我們見到一個新臉孔,瞬間對他或她的性格下了判斷。
再看久一點,就算一秒鐘好了,還是極少修正原先的印象。
額外資訊有助於達成理智的決定,這一點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。只是這裏
有個悖論︰獲取更多資訊後,反而可能讓你對自己的直覺更加滿意。荷蘭學者
狄克思特修斯發現,買小東西(譬如衣服)的時候,購物者如果曾經左思右想
細細斟酌過,那麼過了幾個星期後,他們還是覺得滿意;若是買大東西譬如
家具,憑直覺買的人,到頭來都滿意當初的決定。結論是這種不自覺的
決策過程,運用到政治及管理上,也言之成理。
多不如少
你或許認為選項多多益善,但以下這一點謹供參考:譬如選購巧克力,
五選一的樂趣大於三十選一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愛顏嘉研究取捨
的悖論,她說︰我們總以為有得多挑才是最好,其實多不如少。
想做更好的選擇,就必須動用更多的資訊處理技巧,而過程或許令人困惑,
又極耗時。有更多選擇也增加出錯的機率,最後可能覺得不盡然滿意,
心裏嘀咕著是不是錯失了更好的機會。
有些人受苦於取捨的悖論,要比其他人來得嚴重。受影響最嚴重的人是
「貪心鬼」,仔細衡量過所有可能的選項才下決心。這種做法,選項有限的
話效果不錯,但事情一複雜就令人錯亂了。「知足常樂型」(也就是碰上
第一個符合心意的選項就下決定的人)受害程度最輕。賓州史瓦斯摩學院
心理學家舒瓦茲說,假如你只想找「大致上還可以」的東西,
很多壓力就消失了。
所以,與其全面搜尋資訊想買到最理想的數位相機,還不如問問朋友是否滿意
他們的相機。舒瓦茲說,假如能讓他們滿意,大概也能讓你滿意。即使碰到
似乎事關緊要的抉擇,不能僅以滿意為足,也應該限制考慮的選項數目。
不必大驚小怪
以下的情形是否常見?衣櫃深處有一件很不合身的衣裳,你一直不肯丟,
原因是當初花了很多錢買的。支持你如此不智決定的叫作「心疼成本」
(sunk cost)謬誤。俄亥俄州立大學兩位學者一九八○年代便證實了我們多麼容易
為這種謬誤所愚。他們要學生想像︰已經付費一百美元週末去滑雪度假,但接下
來發現有個更好的滑雪勝地只要五十美元。兩個度假旅程都付費以後,當事人
才知道撞期。他們會怎麼決定呢?令人吃驚的是,大部分學生選擇較不吸引人
但較貴的旅程,原因是已經花了較高成本。
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:我們越是投資在某件事情上,就越覺得難以割捨。
為了避免讓「心疼成本」影響你的決策,
得隨時提醒自己︰過去的,就讓它過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