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,他將一個群體分為三組人,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目的地。第一組的人不知道目的地的名字,也不知道路途有多遠,只告訴他們跟著嚮導走就行了。這些人走了兩、三公里就有人開始叫苦,想要休息,走了過半的路,有人開始抱怨為什麼路要這麼遠,不知要何年何月才會到。越走情緒越低落,後來這一組的人決定放棄,而他們距離目的地已不到一公里。

  第二組的人知道目的地的地方,但是路途沒有里程碑,他們只能憑藉著過去的經驗來估算行走的時間與距離。走到一半的時候,他們都心裏有數,知道大概還剩多少距離,他們會彼此為對方打氣,所有的人都會得到鼓勵,重新振作起來,因為他們相信,目標已經不遠了。

  第三組的人,不僅知道目的地的名字、路程,而且沿路上都有距離目的地的里程碑,人們邊看風景邊注意四週的里程碑,公里數從10開始倒數,只要走了1公里,他們就會給自己慶祝,過程充滿了積極的鬥志,就在不知不覺中到達了目的地。

  在要求孩子儲蓄時,最常見的方式,是父母親答應倘若能把存錢罐存滿時,就允許把其中的錢,用來買他希望得到的東西,而事實上,存錢罐存滿的要求即是目標的訂定,且在這存錢的過程中,為能讓他了解目標還有多遠,最好用透明的小豬存錢罐做為存錢工具,就可以讓孩子在存錢的過程中,很清楚知道離存滿的目標還有多遠,比較容易激勵他繼續完成的決心。

  對於孩子初步的儲蓄理財教育,可利用透明的存錢桶或存錢罐的方式,幫助他們完成儲蓄的習慣,但對於已經熟悉數字和國字的較大孩子,則可開始要求學著記帳,借著養成記錄零用金收支習慣,可以了解自己用錢是否超出預算偏離目標,進而漸漸會有因為用太多產生“透支”,或是沒用完產生“盈餘”的概念。

 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從小就讓他的孩子學著記帳,他要求孩子們,在每天睡覺時必須記下今天的每一筆開銷,無論是買玩具還是買鉛筆,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。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,無論孩子們買什麼,他都要詢問為什麼要這些東西,讓孩子們做一個合理的解釋。

  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、真實,且解釋得有理由,洛克菲勒覺得很滿意,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美分。如果他覺得不好,就警告他們,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零用錢中扣5美分。洛克菲勒的這種詢問孩子花錢動機,但是絕對不干涉的政策,讓孩子們很高興,他們都爭著把自己記錄整齊的賬本,給父親檢查,父親並進一步指導什麼地方要改善。

  洛克菲勒也經常告訴孩子們,要學會過有節制的生活,他在廚房擺放了6個杯子,杯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,裏面裝的是孩子們一週用的方糖,如果哪個孩子貪吃了杯子的糖,那麼,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糖的時候,他則只有喝苦咖啡的份。如果想要得到糖,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的發放。經過這樣的幾次訓練,孩子們都知道,有節制的生活是有好處的,而隨便浪費自己的東西,用完了,就只有等著嘗苦味了。

  當然,中國的父母親一般是不贊成小孩子喝咖啡,所以傚法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節儉方式並不可行;但是,相同的精神,卻可以延伸至其他生活教育。例如,許多孩子寫功課時,常常不認真,一拖再拖,造成可能整晚的時間就是在寫功課,如此,父母親就可事先評估該天功課的份量究竟應用多少時間可完成,然後規定孩子只能在該時間內完成功課,倘若無法完成,即不準繼續寫,要立刻上床睡覺;並跟老師約好,若孩子無法準時繳交功課,即給應有處罰,讓他了解時間是珍貴有限。想要成為富有的人,不知道有效使用時間,那是不可能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琪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