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菲利浦. 科勒(Philip Kotler)
在《混沌學—大崩壞後的爭雄法則》提到「動盪的年代中,未來所謂的常態,其實是在極度繁榮和極度蕭條之間來回擺盪的狀態,經常會出現脫軌失序的轉換。」在變動的年代,人才的流動,變成常態。

特別在過年時節,汰舊換新的時氣盛行。很多員工看不到自己在公司的未來,長期工作倦怠症,加上沒有辦法和直屬主管相處,也有不認同公司的領導團隊與文化,沒有歸屬感,工作更是沒有成就感。

根據Hom & Griffeth
指出,員工在提出離職前,整體的工作滿意度與對組織的承諾已經下降,員工在離職意圖形成前,通常會以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規劃,思考在公司的前景,及工作的成長與挑戰。如果是沒有如預期的好,就會開始找尋新的工作機會比較,如果找到更契合的企業組織與適當的工作,離職的決定就已經明確。員工在遞出辭呈的那一刻,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,可能另有高就,也有可能邊走邊看。他們在枱面上告訴公司的離職原因通常是家庭因素,或是生涯其它考量。很少員工會說出真心話,怕傷感情,也怕傷人,或在將來轉職時留下一些可能負面的印記。


3眉角洞悉跳糟真因

身為主管或人資部門的你,要了解什麼是真正讓員工離開公司的原因,因為會是改善管理的重要指標。接下來,是否要努力去留住人才? 那些人該留?
要考慮些什麼因素呢?筆者整理重要的考量因素如下表。

綜合而言,員工想離開公司,可以從3個層面來考量。第一會有可能是公司整體的因素,如組織領導與組織文化方面,或是工作內容本身考量,第二是團隊因素,是單位的主管或與團隊同儕的問題,最後是個人方面的因素,如工作滿意度,薪資水準,短期與長期的生涯發展與個人身心家庭的考量。


重視未來性職能

如果是將來性高,具影響力的員工,當然是要盡力留才。然而,如何了解與評估未來性人才? 又如何留才?

首先探討如何來找到組織未來成長的能力,如何以將來的能力鎖定核心人才。有3 大重點:1. 外在環境評估;2. 組織評估;3. 公司重要職務評估。

1. 外在環境評估

.主要了解在經濟局勢,政府法規,科技動態,消費者行為,人口結構等會影響公司的所有因素。

.列出所有會影響公司的趨勢,然後就每個趨勢來分析對組織的影響。

2. 組織評估

.針對以上的影響,組織目前的SWOT( 優點/缺點/機會/威脅) 是什麼?

.組織如何強化優點,減少弱勢?

.組織需要採取什麼行動與改變來因應未來?

.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的重新評估? 那些是將來主導企業成長的重要職務?

3. 公司重要職務評估

.他們在公司面對未來的成長要被賦與那些職責與工作內容?

.這些職務需要那些核心能力?

.目前在職人才的核心能力為何?

.即將離職的核心能力是否在將來公司成長過程不可或缺?

經過評估之後,可以了解公司未來成長所需的重要職務與需強化的核心能力。想離職員工如果是在公司的將來是不可或缺的人才,那組織就要想辦法來留住好人才。


共享企業願景

然而,公司如何留住人才,如何將將來公司所需的核心能力注入在員工的 DNA,讓員工能夠想留在公司,與公司一起成長?

1. 訂定共享的企業願景:

組織的高階領導人,必需清楚地訂出組織的短期與長期目標。領導人要清楚地溝通企業的遠景與個人前景的關連性。讓員工感受到大家是同渡一條船,也是生命共同體,將來公司的成長與獲利,也能帶給個人的成長與豐收。另外,要讓團隊成員了解目標的共同性與共依性,只有每個成員都好,才有可能大家協同一致達成組織賦予的目標。

曾經在報社工作的一位總經理告訴我,報社現在經營步步維艱,因為網路發達,已經快要取代傳統報業。但是公司還是努力地經營,且辛苦的留住好的人才。報社總經理告訴全體同仁說:如果作不好,第一個被公司裁的人是我,我會以身作則。員工因為太信任與支持這位總經理,大家就以身相挺,賣命的工作。結果,大家與總經理共同為報社前途打拼,員工以公司為家,以報社為榮,近幾年的離職員工相當少,也維持報社在同業不錯的成績。

2. 營造開放與包容的工作環境:

開放的工作環境之下, 員工平日有想法, 有意見就可以被聽見, 被尊重, 可能被採納。在美國馬歇爾. 葛史密斯管理學校(Marshall Goldsmith
School of Management)任教的費德曼教授(Dr. B. Ferdman) 所提倡的公司文化概念Inclusiveness,
普遍受到美國公司重視與應用。Inclusion 是企業建立團隊開放性組織的一個重要指標,所謂的inclusive 的企業,包含以下特點:(1.)
接納與尊重不同背景的員工。(2.) 可以讓員工充分表達完整的自我。(3.) 有效地處理衝突與差異。(4.) 願意塑造學習性環境。(5.) 促成與接受開放的溝通。

這樣的企業文化中,員工可以感受到安全與信任、被尊重與了解,如此以來,更能全心地投入工作,配合組織需求一同學習與發展,為企業目標努力與達成企業成果。費德曼教授的研究顯示,在包容性的文化中,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增加,組織承諾提升,工作績效也更好,員工的留任率也提升。

3. 主管提供教練式的管理行為

全球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Right Management Consultants 的研究則揭露了86%的公司曾運用過教練(Coach)
來改善領導潛能及達成組織目標。而根據《哈佛經理雜誌》(Harvard Management Review),美國企業平均每年花在高階教練(Executive
Coaching) 的經費約是10 億美元。在平常管理中,愈來愈多的經理人也開始用教練方法來對待下屬、同仁,甚至上司。可以說,教練讓公司管理進入一個新的領域。

直屬主管,是員工互動與學習的第一要素。主管要以身作則,形成典範。曾獲得AMA
美國管理學會認可的百事可樂主管培育計畫提出,從主管本身的學習會是最直接與最有效,且他們認為,主管培訓員工不是一個口號或計畫,而是可以力行的生活條碼,從頭到尾的改造計畫。

教練是從諮商及人力資源領域中最新發展出來的一套訓練體系,它結合個人啟發、訓練和顧問的觀念與技巧,並且運用目標及看到不同的機會點。由於它的方法著重在個人一對一的引領,而且重視績效成效,最近幾年來,在很多大企業均獲得相當正面的迴響,很多公司要求用教練模式來提昇績效。

根據美國管理發展期刊(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)
指出,主管具有教練的帶領模式,將帶給組織加倍的效益,與員工的投入感增加。其中包含的行為內容(1.)
點化:改變問問題的方法,以結果導向或系統導向的觀點來問問題,例如: 為什麼這樣作與那樣作會有不同? 帶領員工到主管的角度來討論與思考。(2.)
幫忙去除路障:了解員工遇到的困境,並幫忙移除,協助資源的取得與有效運用。(3.)
灌能:找到員工的自信與熱情點,加注加碼,授與重要的專案,加重管理的幅度,開始帶領員工等,訓練成為管理的左右手。(4.)
促進與催化:提供回饋,創造開放與相互支援的環境,鼓勵學習與分享,願意聽到不同的聲音。

主管平日以教練啟發的管理行為,加上口頭的肯定與工作認可,會增強員工的向心力,工作熱忱,與績效表現。員工有被主管看到付出,就會願意再更努力,更承諾與公司長期成長。

4. 了解員工的工作價值觀

留住人才的第一步是了解人才的價值觀,價值觀是人的工作動力與方向,當外在的環境提供相應相符的文化與給予機會,人才的工作滿足與動機才能增強。根據Elizure
的研究,價值觀分3
類,情感性的價值觀(注重人際關係與組織的連結情感)、認知性的價值觀(注重學習成長,晉升與挑戰)、工具型的價值觀(注重具體報酬,工作環境等)。了解人才的工作價值觀,提供他適才適用的工作潛能與開發。

例如:
重視工具型價值觀的員工,平日他們就對薪資獎酬較在意,如果不達滿意水準,離職的念頭就會增加。注重認知性價值的員工,提供挑戰性的工作以及成長的機會,就會讓員工有個舞台發揮所長,就能降低離職的機會。重視情感性價值觀的員工,主管要培養員工的歸屬感與連結性,讓員工想以公司為家,和員工共同營造一個共好的工作環境,員工的情感需求受到照顧,也就更會想長期留在公司。

5. 提供有挑戰性的工作

學者Hackman & Oldham
提出工作特性之改進,能夠激起員工的工作動機,使其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,也會造成更高的留任率。許多員工在公司工作感覺度日如年,無聊又沒前途。人資主管及組織領導人要去檢視平日工作的內涵,了解是不是有太多重複性的工作,是否有些工作可以科技化及外包,形成專案管理,加強員工的授權機制,在工作上更有挑戰性及成就感。

在傳統的行政職務上,可以開始考量更多元化的元素,例如:開發新的跨部門合作案,引進科技化,與工作上游、下游聯盟及工作整合,員工在變動的生活中,去發揮不同的能力與加強應變力,這樣能與組織同步成長的機會就更高,想離開公司的想法也會減少。

組織命脈要強大要活化,需要以新的管理模式,與心的連結,來面對新世代的員工,連結同心共同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。員工如果有跳槽與異動的念頭,都是公司要留意的預警,也是一個重新檢視公司制度、工作設計、管理風格、組織文化的好機會。每個機會,也都會有重塑組織生命共同體的可能性,與員工共同成長。如果能將組織的未來與員工的未來緊緊相扣,員工就會樂意長期地留在公司,為組織目標發揮所長,公司也得以永續長青。


本文刊登於《能力雜誌》2012年2月號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琪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