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在姿態上要低調 <""字值千金,狂傲丟性命>




做人要低調,以和為本,"人和為寶""和氣生財",如果沒有和氣的人際環境作基礎,一個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。很多人因為理不順人際關系而誤人誤己。在《易經》中非常強調""字的重要性,所謂"天時地利人和",則深刻地表明了"人和"對于做人的重要價值。善為大事者,能夠控制個人情感,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最佳的做人之本,因為他們懂得"惟和方法少麻煩"的道理。相反有些人總是"狂傲不恃",愛挑起事端,喜歡看到人與人之間摩擦起火。我們知道,人都是情感的動物,因此如何學會用理性控制情感——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,就顯得至關重要。成大事者是不會被情感左右的,因為他們牢記""字,力戒感情沖動。



藺相如和禰衡對待""字就有兩種不同方法,也體現了不同的做人之道︰戰國時藺相如是個善于控制情感的人,他化解了廉頗對自己的怨恨,使趙國強大,"將相和"的故事傳為美談。



智勇雙全的藺相如,先在秦廷戰勝了殘暴的秦王,完璧歸趙,不辱使命;後在澠池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,維護了趙國的尊嚴。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績,藺相如被拜為上卿,地位超過了趙國宿將廉頗。這事惹惱了急躁剛直的廉老將軍,他說︰我出生入死,攻城野戰,功勛卓著,才贏得眼下的高位。那藺相如有何本領?他不過是搖唇鼓舌,和秦國打了兩次交道罷了。他原來地位那樣低賤,現今卻官居我之上,我怎能咽下這口氣?見到他,非羞辱一頓不可。藺相如听說這事,每逢上朝就經常推托有病,不肯和廉頗爭位次先後,有時外出,遠遠見到廉頗的車馬,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車讓到小巷子去。藺相如的門下看到這些情況,頗為不解,紛紛說︰"我們仰慕您高尚的人品,才投到您的門下。現在您位居廉頗之上,他說出那樣難听的話,您居然躲起來,害怕得不得了。對那種難听的話,平民百姓都難以忍受,何況像您這樣的大臣呢?我們沒什麼本領,請允許我們辭別吧!"面對眾門客激烈的言詞,怎麼辯解呢?藺相如先不作解釋,故意岔開話題,問了一件似乎與此無關的事︰"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兩人哪一個厲害?"



"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!"眾門客異口同聲地回答。



"那麼,秦王有那樣大的威風,我敢在秦廷大聲叱責他,還敢責罵他的文武高官,難道我會害怕廉頗嗎?我所想的是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侵擾我趙國,只是因為我和廉頗兩人在罷了。現今兩虎相斗,必有一傷。我這樣避讓廉將軍,就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前面,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後面啊!"



眾門客頓時領悟,由衷折服。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,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羞慚不已,立即上藺府"負荊請罪"。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談。



然而,在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藺相如那樣。



《三國演義》中有一個因感情用事、失去和氣而被殺的典型人物,他就是禰衡。建安初年,二十出頭的禰衡初游許昌。當時許昌是漢王朝的都城,名流雲集,司馬朗、荀攸、趙稚等人都是當世名士。有人勸禰衡結交司馬朗等人。禰衡說︰"我怎能跟殺豬、賣酒的在一起。"勸他參拜荀攸、趙稚,他回答道︰"荀某白長一副好相貌,如果吊喪,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,趙某是酒囊飯袋,只好叫他看守廚房。"這位才子唯獨與少府孔融、主簿楊修意氣相投,對人說︰"孔文舉是我大兒,楊德祖是我小兒,其余碌碌之輩,不值一提。"由此可見他是何等狂傲。



獻帝初年間,孔融上書薦舉禰衡,大將軍曹操有召見之意。禰衡看不起曹操,抱病不往,還口出不遜之言。曹操求才心切,為了收買人心,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的小官,借以羞辱他。一天,曹操大會賓客,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,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中脫光衣服,赤身露體,使賓主討了場沒趣。曹操對其恨之入骨,但又不願因殺他而壞自己的名聲。便把禰衡送給荊州牧劉表。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,頗為賣力,但不久便因倨傲無禮而得罪眾人。劉表也聰明,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。禰衡為黃祖掌管文書,起初干得也不錯,後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,禰衡因無禮而受到黃祖呵斥,禰衡頂嘴罵道︰"死老頭,你少@ 黃祖急性子,盛怒之下把他殺了。當時禰衡僅26歲。



禰衡文才頗高,桀驁不馴,本有一技之長。但是禰衡沒有因為這一技之長而受惠于世。



人生智慧



從以上藺相如和禰衡的兩則故事里,我們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做人方法︰一個低調做人,以""字為要,把大事化小,求得和睦相處,結果征服了他人的傲心;一個高調做人以""字為要,蔑視他人,不善舍小取大,故人際關系產生裂痕而失去和氣,導致翻臉和敗身。最終丟了性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琪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