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屆年終,皆有某些大拜拜活動,譬如目標與預算編訂、年終考績與獎金、升等晉級……,熱鬧有餘,卻多流於形式,造成許多不平與怨爭。

筆者在各行各業,透過工作、輔導、授課、建構一套績效管理體系,歷經30年,已由青澀趨於成熟,雖曾在台灣企業內大力推動,但真正力行實踐,開花結果的卻在大陸企業,並印證此體系明確可行,效果十倍以上增進。

談到績效管理,一般人以為是績效獎金,其實非常褊狹,績效獎金充其量只是績效管理體系中極小的一部分,若以偏概全,常淪於吃鴉片效應或成為變相固定津貼,不僅失去激勵目的,且有嚴重後遺症。

績效獎金的功效

績效管理的目的只有一個,即提高績效;而提高績效的方法不一,但可概分為兩部分,一是制度配合,另一是主管督導。

常見的現象是,主管未善盡督導責任,卻企圖藉獎金來提高績效,便招致反效果;也見主管認真督導,卻發現制度配合不上,致做好做壞、做多做少、有做沒做皆無差異,或差異太小,令人寧可向下看齊。

某企業效率低落,僅達正常水平20%,乃實施重賞式績效獎金,在三個月內,績效加倍,獎金也高達原薪三分之二,但再用盡方法,效率水平卻徘徊在40%上下,難再提升。

某企業千呼萬喚,精打細算,終於推出績效獎金,果然激勵有加,努力衝刺下,效率翻倍,但一領到獎金,才發現表現更好者才1,200元,最差者也有900元,不僅不痛不癢,而且不值,第二月即回復原狀。

制度配合部分,主要做到目標明確及指標合理。

公司、部門、單位到個人都有一脈相承的明確目標,並以目標達成度決定「餅」的有無與大小,譬如達成度80%以下,無;80%~89%,小餅;90~99%,中餅;100%以上,大餅。而目標乃由做者與直屬主管共同制定,做不好領不到或吃不夠也只能自我檢討。

部門、單位到個別職務也有根據職掌與貢獻度所設訂之量化指標,且經公開討論評定,取得共識斯為合理。指標達成高低決定「餅」的分配,由公司分配至部門,再到單位,最後分配至個人。

問題是,「量化指標」,這個在企業界、管理學界困擾百餘年的難題,能夠有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嗎?

直線作戰單位成果明確,量化指標不成問題;但後勤支援單位許多工作變化大難以計量,還有如規劃、研發、協商、救火、……等工作,不僅變數多且受制於天、地、人,更難量化。若與作戰單位指標掛勾來分配也未必妥當。


 


制訂量化指標

其實,任何變化只要累積足夠數據及經驗,即能描繪出趨勢,而能掌控變化的方向與程度(範圍),早做預防或對策。任何變數只要想得到,即可設定管制範圍,並逐步縮小,幾次後即會成為可精確掌控的定數。

至於無形的工作,都可找出有形的成果,即能量化。而受制於外界,須視本身能預防、該準備的工作是否妥當,否則即是藉口。譬如此次汐止水災,某棟大廈全未進水,因為在受過兩次慘痛教訓後,全體集資百餘萬裝了氣密式防水門,躲過了數億元損失。

若那部門、單位或職務,無法訂出貢獻度量化指標,即表示不需要存在,理當裁撤。此論一出,自然誰也不願被裁,便會爭相貢獻。不過,若作戰單位效率低落、漫無標準,後勤單位疲於奔命救火,的確難以計量,故宜先改善作戰單位。

主管督導部分,主要分出正常與異常、標準與彈性。

凡屬正常無誤者,予以標準化、制度化,授權第一線人員貫徹執行。此部分須逐步提升至80%以上。

凡屬異常脫軌者,予以列管跟催改善,直至回歸正常。

凡屬有標準、合標準者,第一線人員逕予執行,無需請示或回報。然而標準不可能盡備,凡無標準、不合標準者,由主管依職業判行,或由更高主管依政策目標決行,以適應變化彈性。

三種公平的考績

績效管理若能達到此境界,即可大幅更張,實施:

一、成果考績
表現好壞及貢獻高低,不必再由主觀評判,可藉目標及量化指標客觀評定,你我他來看,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
當一個人的努力能被合理衡量時,不但會全力以赴,更能激發潛能與創意,產生十倍以上的效果。

因成果不會騙人,故無需再矯飾虛偽,徒勞於表面功夫,必須實事求是才能展現出最佳成果,較能齊心協力,共創佳績。

二、自己考績
主管考績常有「打好別人不服,打壞自己不服」的困擾,以往所謂的自己考績,也常淪於兩極:過謙或過誇。

如今的自己考績乃憑本身努力的成果,好,別人服;差,自己須檢討改進。不必再怨天尤人,一切操之在己。

由於目標與指標明確,努力不致失焦,自然能向高績效邁進,或知道如何充實、提升,以迎向更高挑戰。

三、天天考績
每月一考已不勝其擾,每年一大考,更是如臨大患。若天天一小考,日子究竟還要過不過?

其實,考績不必人人分出高下,只須注意好表現及壞表現;雖然天天考,但大可「有表現好壞才記,無特別表現則持平」,再按月、季、年累計,可謂舉手之勞已完成考績。


 


文/楊望遠 顧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琪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